11月11日上午,《智慧.人生.境界——国学哲理古今谈》、《<论语>札记》作者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QQ群49231471继续各网友分享《论语问答录》,网友们讨论热烈,发表了不少独到见解。可惜,老猫再次”旷课”,感谢潜龙老哥代为主持讨论,现将聊天记录稍作整理,与大家一同补课。 & m' W Y: S- w# [
贾陆英:- j2 w' ?/ {# U& C! M' j5 w R0 G* V
5 s' c/ r- T5 |1 P# k( L1 P8 Z9 p8 U 感谢各位网友的热情参与和点评。今天,我们共同学习探讨学而篇第三章:2 c3 ?0 y( ~: X2 ^
! o# W9 Z' m- }: F# ?. H1•3子曰:"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"/ t; Z4 C8 }/ N" m7 p1 E# w
巧言:美好的言辞。令色:好看的脸色。
4 x1 ^: t* F# w0 ~( C+ l: Y8 L( b" \& I! M" @
孔子说:"花言巧语,伪善的脸色,这种人,仁德很少。"
5 d( D- ?) S' m6 C问:巧言令色的人,为什么缺少仁德?
$ Q: l. @# Y7 t
2 M5 I0 z9 S# u: w8 Q答:孔子认为,仁德、仁心来自于人的真情、真诚,而人的内心是通过日常言行表现出来的。用花言巧语,伪善的脸色讨好他人的人,是虚伪的人,待人没有真情实意,因而也就谈不上仁。在这里孔子强调,仁人君子应当内心与外表一致、言与行一致。: q, {$ m# n+ e
q0 Q! A! U+ y: T$ }# X( C0 S+ d
4 D, v( w8 v' X
潜龙 :7 _! f6 R$ {/ O5 e0 q( _
) @* G9 x$ R+ h2 a7 B$ s 子曰:"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"其实孔子还说过这一句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”,这二句是互印的。欲讷于言者对巧言令色之徒肯定反感。所以读论语,一定要先通读全文后,再把握具体内容。孔子这个观点再次表明了,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。“内圣外王”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。外王就是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王:对外施行王道。
$ K+ p- L; o9 S, C' ?
+ L9 e2 N/ }. x$ w1 E1 g" P0 g4 Y夕惕若:
( ?) I' }- l$ Z# `" ]. e, l9 p) h: h; I
圣人制定这个社会的规则,有规则就有才有反面典型,没有规则也就没有了是非善恶的标准,所以,无论做什么事,不能说是好事还是坏事,没有了好坏,哪来圣人大盗之分?大家都一样。贾老师,弟子有一疑问:中国古代自汉武独尊儒术始,儒家思想成为正统,持续几近两千年,那么按孔圣人的理论,应该是君子当政啊,为什么入眼更多的是世故圆滑、投机专营或者“巧言令色”的人执政呢,比如明朝周延儒之流。* D6 O4 K$ G1 ?
- \) g1 W9 B! B: y* M幼稚园: - r: q3 p8 D, S. k5 ~) H
7 ]3 c1 y- y2 C+ `" ~/ _鲜矣仁是啥意思啊?不是否定巧言令色吗?
, E! d& Y1 a- I2 ]4 S7 v, i) W/ e8 }7 L! M/ ?* ?. \* {! I
贾陆英:
; M- |+ W$ j. \4 Y- Y) t7 J. y: c7 w- y5 @$ K0 H+ u
鲜,少的意思。鲜矣仁,是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仁德。欢迎大家讨论,在探讨交流中深化认识,扩大共识。
& l/ G4 Z: I9 D1 X1 I( ~, G- d2 z- D
睡虫西麦: , }3 \. i7 s# Q
( A1 D2 i! Z" _鲜矣仁,是说巧言令色的人中很少有仁德的人。- ^) b; k# S* i- Z0 J5 K7 G
}) ]7 I( G, Y- ` z% z( M/ V有心无力:
8 K) ?* v! E9 P! P1 Q6 x9 R
: L: T( @' I* ^9 O我有个浅见,政治家哪个不是巧言令色的
, q- K+ n( X& q& e! p- s' q6 A
`" Y! F& _$ {9 [, k. y* t4 q V贾陆英:1 \8 [3 v9 q( N, U- t5 W6 S
: W: |) k1 a' p1 R* Q说巧言令色的人中很少有仁德的人。——这话不确切,应当是巧言令色的人缺乏仁德。4 Q. g. j8 o" e' c! Q4 Q
" y2 a6 n; C. ~! b3 y/ K/ G4 W: T
夕惕若:
0 C& X$ A* {! _" d1 a, m
X% H& R2 ^: c4 b- _! |% A如果说主语是巧言令色者,那就说明巧言令色者里面还有有仁德的,如果主语是仁德,说明巧言令色者仁德“鲜”(即少)
5 f3 K; ^; g4 B5 {3 N
6 o) D" S" ?" h; ~红豆不惑:
8 ]) o8 m J! k7 v g! C4 @. ]3 E- f2 c
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观点。最早出现自道家典籍《庄子·天下第三十三》“是故内圣外王之道,暗而不明,郁而不发,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,以自为方。”后被儒家所继承,其含义指的是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。“内圣”,即将道藏于内心自然无为;“外王”,即将道显示于外,推行王道。“内圣外王”,意谓内有圣人之德,外施王者之政,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。其中,“内圣”是基础,外王则是目的。
4 T6 [' R2 `( [$ }
( S1 ?( `2 m9 L贾陆英:
. H+ e Q2 ~, N2 C9 Y4 G
; R1 f) Y' T* Q: f5 X9 F回复夕惕若:造成中国几千年世故圆滑、投机专营或者“巧言令色”的人执政较多这样的状况,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:其一,孔子有德而无位,当时他的主张就难以推行。其二,旧中国几千年的体制是家天下,很难选出君子执政。凡文景之治、贞观之治、康乾盛世,总体时间虽不算长,但都是有德者执政造成的。0 B/ _- z8 D9 Z2 l
+ \# x) y* K; Y: M9 i. x0 [% ~红豆不惑:* w; M2 K4 v) k9 R% }: X( o
! h* E* `1 O1 c7 i9 @" c) D那么请教老师:如何才能有德者有其位?
9 x0 N; b- _2 Q# a: V% e0 Z) E e9 ^- j+ W) a; I: q
夕惕若:
2 s t" @+ d. J4 }0 J2 C x
# n8 M# k' F* R) C* U( c: i请教:以我浅见,孔子是不是因为有德才无位的呢?大千世界芸芸众生,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天嚷嚷皆为利往,也就是说世人多数都是求名好利之人,有德之士曲高和寡,那么,这些有德之人必然很难合于俗,无论什么体制,集中也好,民主也罢,缺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“势”,怎么才能当政呢?6 Q% p3 s3 r) G- s6 w1 P# ]
. j3 _+ z: _- n! t3 R4 t
贾陆英:
# L- w& Q9 S$ U0 p+ J' \6 ?# w7 {; A9 \! a6 T$ [
完全赞同红豆不惑关于内圣外王的诠释。孔子是不是因为有德才无位的呢?——不是的。孔子祖上是地位显赫的贵族,得罪权贵后逃到鲁国。到孔子这一代,他三岁丧父(其父为下层武官),十七岁丧母,少时自称“贫且贱”,在家天下的制度下,不可能执政。他在鲁国曾任司寇代行相事,权力不小,执政几年,人们评价“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”。因为触犯三桓利益,被驱逐,才周游列国。
$ M5 g3 ?; x6 D( A N" r! Q
# c3 {* A6 u, ?- _吉祥天:
) b4 t B# v# F4 @% Z4 L1 ?$ U" v' N
贾老师,您说触犯高层利益,就被区别了,还是说明孔子当时没有进入那个位置啊。用周星驰的话说“做清官要比贪官还要奸”,我是这么理解的,有德是心中的底限,就是内圣,但是要做政治家,又必须外王,有时候巧言令色的事情也必须做,但是只要心中留有仁德,不被巧言令色的事情迷惑,最终利用自己的能力,给大多数人创造福利,就是仁德的表现了。但是如果不是圣人,大多数人都会在巧言令色中迷失自己最初的目的,丧失仁德,所以孔子才会说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”如果一味的强调大同和仁德的话,我觉得就跟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一样,愿望是美好的,现实是残酷的。毕竟道德之外,还有达尔文的进化论,先活着才有如何活怎么活更好。如何确定什么是圣人圣言,我觉得只有在不同时代和环境,这些都是真理,才是圣人圣言,至于每个人有没有理解,要靠自己悟。如果你一味的以德报怨,我觉得对有些人行得通,有些人到死都不会行得通的,用国外的研究。。有些人就是神经病啊。。他们对邪恶的理解远远超于正常人,你再怎么以德也感化不了啊。
: v) I I2 C* g, U
; @5 E, E$ [6 _( x- A& v& n9 ~ G贾陆英:
% y7 E% g- K# A) g. A F* R; o1 A% Y8 Y' o
“文革”中丒化孔子之风盛行,至今影响尚存,应当正本清源。 T% t, N" ~( L1 u1 L
8 e( {0 ?2 I3 Z3 s/ y& \/ ~潜龙:, f) @, H; Y+ y. }6 V
3 X& ?5 q7 l" J) J& ~! T, p( U/ s% H对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,应当持扬弃的态度+ _5 c. h6 w" K8 z" X3 d% ?% b
' C0 |' S- y' q i7 Q2 b夕惕若:6 X& ^* @- E4 W0 b
2 V+ H0 A2 y& f 嗯,不管孔子本人际遇若何,既然他的思想能延续了两千多年,肯定是整个社会秩序构建的基础之一,对于我们研究现在的社会框架是必须研究的4 u+ \! i# Y/ I, g
是一种思想的引领,不代表一定能达到。有人说五百年出一个圣人嫌多,一千年出一个略少。用弘一法师的人生三境界来讲,现实主义毕竟只囿于第一境界,看看思想和宗教层面的东西,多我们也是个提升。行动的定性看目的,目的是好的,手段再下流也是正义,目的是坏的,手段在光明也是坏的,是这样理解么?唯心发展到极致是宗教,唯物发展到极致是科技。
; ~7 r R8 a& C, U" g! p0 `1 c- Z+ _3 a8 `9 ` d" I
水隼:
: h8 A- s$ q8 c+ q, A" M5 A& ?$ S2 }2 H5 L5 @- y& ?
内圣外王,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。但现如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。现如今好像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
! T( Z6 s, \; y$ G: {# `$ I$ U) x2 Q7 z
红豆不惑:* a5 O* _- {5 e: b* S: G8 a
* d4 E, T9 d$ s# H' y圣人圣言是否也会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,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效用了?用实用主义来探讨下吧' X* H6 B5 i6 k+ l5 b
4 _; d5 A. n7 |- a. R
贾陆英:' H6 D) X- e6 Y& a+ K; `
0 l$ m8 q& R9 F+ P- e
“做清官要比贪官还要奸”——恐怕不能这样说。几千年来,忠与奸、清官与贪官,是界限分明,且深入人心的。是非黑白不容混淆,更不容颠倒。
! H& J! @) S/ v* u5 M不管孔子本人际遇若何,既然他的思想能延续了两千多年,肯定是整个社会秩序构建的基础之一,对于我们研究现在的社会框架是必须研究的
, Z8 E1 T- h+ X* i. @奸并非仅仅是政治手段,他们坑害国家,坑害忠一良,坑害百姓。
/ b# {6 M \2 }" B9 i4 _$ W% S6 {3 @: I# S6 G1 m
吉祥天:
9 j K4 R, u0 v% D
4 V% D+ W. d7 Z贾老师,我觉得刚才那句话的前提是做清官,然后再使用奸的手段,所以不会坑害国家,坑害忠良,坑害百姓。) N0 f9 C% J+ r* E
红豆,我一直不同意人之初,性本善这句话。特别是自己有了孩子之后,我感觉人之初,是空白,你给她填什么颜色,她就会变成什么颜色。甚至可以说,人性的最初,是没有善恶的,她的行为准则是依据自己的欲望,所谓善恶,也是我们给定性的,我们会根据她的行为是否符合大众的价值观,定性为善还是恶。
/ E2 N: D6 P- h- e: m
1 R6 a( j2 x. w: R( u; ~0 H; Y夕惕若:% o" J% P: O C% L
6 h) C/ l( N/ T+ H
为名为利贪酒图色,都是一个人使奸的源泉,题外话:我没有孩子,没有媳妇,今天是我的节日。我们要做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大势,利用各类思想,不管他是姓孔还是姓释,信奉的不是个人,是一种思想,是一个思想体系,如果盲目信奉个人,就近乎宗教崇拜了。说到研究治学,愚徒汗颜,总不能稳下心神,一句一章的深入领悟论语这些经典。! d0 y$ q3 u- l& E6 A) R
$ ?% K2 g& ^8 g& H贾陆英:* f/ v) [+ B4 c! T) h; P
% u2 {' x9 a4 U4 l) G
我既不赞同“打倒孔家店”,也不赞同盲目尊孔,应当用历史的、辩证的、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孔子。这是个大问题,三言两语说不清。
5 I% o8 o2 ^- r1 p& B4 J3 p; N' P儒释道三者思想中都有可取之精华,而儒学作为旧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思想,是中华文化的主干,尤其应学习和研究,要古为今用,推陈出新,为现实服务。
: h. r0 ] v2 H! x% M% N0 l, W
$ M2 x, e, A6 a: g4 d) D红豆不惑:
2 | `7 n) z( R4 o; b7 n0 v( m
+ G3 u( v1 P0 t. k3 I. `1 h要古为今用,推陈出新,为现实服务。红豆赞同:怀圣人之本,断奸邪之路,展正义之旗,匡盛世之基。0 m6 G% y* k( o$ D
$ h+ T0 o" {2 p5 | P夕惕若:
/ D; R* p/ Q# m$ m5 Z8 M% i* {5 y" H
跟张横渠那番话有异曲同工之妙,即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,这四句
: k% T9 _" }+ N/ f1 b' {$ j" b; r4 f1 Z+ T, O
潜龙:
& p4 [% y0 ~ m8 z- o) h" Z |& S# ^- d4 B% R
好,下面请贾老给大家总结一下如何?
& q$ R4 E" b9 T' l
2 C# T2 t1 G0 p/ f/ x/ J
贾陆英:
7 E* @" u# D/ X" ^- }; h [
% `+ Z2 `3 H; W9 @2 q, B) {3 X0 T不算总结,谈点个人看法。7 S+ Q) O8 l' C Q6 ^( C( a
1,这样的交流探讨非常好,今后应坚持并发扬。
7 i4 S/ {+ s8 b! M7 U' G2,今天讨论的,涉及仁这个孔子思想的核心,今后还要多处提及。2 J- b2 J/ C1 u; @
3,今天还谈及如何对待孔子,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以及人性,这些都是大问题,我们要多学习,多交流,深化认识,扩大共识。
, K; c$ S# x% c4 z) r+ i7 G我的速度慢,跟不上大家,请见谅。对待传统文化,应坚持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,推陈出新,古为今用,应摒弃门户之见,吸取百家优长,汇集八方精义。+ F1 c; ?5 |8 v- u7 I" c
) z- O. L' V4 Q8 h潜龙:
: x3 P. ], h k B( E
" ~! G8 v6 p- L好了,本节课到此结束,下面,舞照跳,侃照调,话照聊。
& X) x1 S6 u. }" J, ~! Y
6 H3 x- Y+ Q% \; G5 {5 p: O, P8 s |